中文EN
???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详情页

秋天主“敛”

来源: 时间:2025年09月23日 浏览次数: 【字体: 打印

  晨雾刚漫到院角桂树的半腰,厨房砂锅里的甜香已飘出窗棂。妈妈总说“秋燥要润”,天不亮就蹲在水槽边泡银耳,指腹一遍遍搓掉银耳褶皱里的细尘,莲子逐个掐去苦心,连冰糖都得选带霜的老冰糖块。她说,“新糖太躁,老糖才温。”小火煨着时,她就坐在灶边择青菜,偶尔掀盖搅一搅,木勺碰着砂锅壁“笃笃”轻响,蒸汽裹着胶质的香,漫得满屋子都是。

  银耳要炖到勺背挂住薄胶才肯端上桌,用白瓷勺舀起,糖汁顺着勺边淌下,滴在碗里溅开甜圈。入口是化得慢的蜜味,顺着喉咙滑下去,晨起的干涩全揉成了软絮。我曾催她用高压锅,她却擦着砂锅沿:“好东西要等,银耳急火煮不出糯劲,人也一样,慌不得。”后来才懂,这秋养的“慢”,原是熬出来的,就像羹里的桂花香,要等风慢慢捎进来,才融得自然。人生的妥帖,也要等孩子把积木搭完,等老友把旧事讲完,等一段关系在时光里慢慢熬出暖。

  入秋后,总想起外婆说“秋应肺,早睡养气”。天刚擦黑就铺好被褥,晒过的棉絮里裹着阳光味。晨光刚描亮窗棂一角,她就踮着脚进来,指尖轻轻戳戳我胳膊:“别赖啦,去看草叶上的露,晚了就晒没了。”后山的路覆着薄霜,踩上去“咯吱”响,松针上的露水滴进衣领,凉得人缩一下脖子,脑子确瞬间清明。远处稻田里,农人扛着锄头走在田埂上,裤脚沾着新泥,影子被初升的太阳拉得老长,像浸在暖光里的水墨画。

  原来秋养的“早”,从不是赶时间,是懂留白。春日要“惜时”,夏日要“抢收”,唯有秋日劝人慢下来:把晨光留给散步,看露水从狗尾巴草尖滚落,砸在鞋尖晕开湿痕;把午后留给晒秋,帮外婆挂起玉米串,看金黄颗粒在风里晃;把夜晚留给早睡,裹着棉絮般的被子听虫鸣。那些被说成“浪费”的时光,实则是给心充电,就像秋日的树,把养分收进枝干,不是枯萎,是攒着劲等来年抽新的芽。

  我坐在窗边看院角银杏叶被雨打落,黄澄澄铺在青石板上,忍不住叹“落得真快”。妈妈却拿扫帚轻扫叶边的水:“叶子落了,树才能把劲都攒在根里过冬;人也得学会放,把烦心事像扫落叶一样扫开,心才养得软。”后来翻书见“秋主收敛”,才懂这收敛里的透亮,春日要“生发”,敢闯敢试;夏日要“张扬”,热烈奔放;到了秋日,该收一收脾气,别为小事红了眼;收一收欲望,别见什么都想抓;收一收执念,别困在没结果的事里。就像妈妈腌柿子,青柿子裹上石灰放进陶瓮,要等上二十天才能变软变甜,那些看似固定的步骤,原是在酿最纯的甜。

  如今每到秋日,我也会蹲在水槽边泡银耳,炖羹时看着砂锅慢煨的热气,忽然明白:秋养养的不只是身子,更是心里的那点“定”,是等羹熬透的耐心,是留晨光散步的踏实,是放落叶归根的从容。秋日的天空比春夏更蓝,是因云朵收得薄;人生到了秋日,滤掉杂绪,留下的才是最暖的念。原来最好的养生,从不是吃多少补品,而是像秋日一样活着,熬得好一碗羹汤,守得住一片晨光,放得下一地落叶,也等得起一季花开。这秋养的道理,原是人生最朴素的答案。(李娟)